华农这3个团队,实力“顶流”!

作者:    【2024-09-1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第40个教师节即将到来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在华农,有三支教师团队先后入选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他们深耕教坛,至诚报国

用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

他们是谁?

👇👇👇

预防兽医学教师团队:

不忘初心,坚守疫病防控前线



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兽医学家、禽病学家邝荣禄出任华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第一任主任,1981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养禽与禽病防治”专业。经辛朝安、廖明等几代华农兽医人精心打造,成为如今的华南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教师团队。
2018年,廖明教授领衔预防兽医学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近年来,团队成员先后被授予“全国师德楷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广州市科学技术“市长奖”“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团队年轻成员先后入选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青年珠江学者等。

• 奋战疫病防控第一线,多次上演“最美逆行” 
预防兽医学教师团队始终秉承“至诚报国、勇于担当”的精神,急国家之所急,想产业之所想,奋斗在疫病防控第一线。
在2003年SARS疫情溯源、2005年H5N1禽流感疫情、2009年H1N1流感疫情、2013年H7N9流感疫情、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2019年新冠疫情等重大疫情爆发的关键时刻,都有他们“逆行”的身影。凭借“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项目和“重要动物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团队于2005年、2012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团队致力于重大动物疫病和重要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感染传播机制、致病免疫机制、新型疫苗创制和综合防控等国家重大需求,为政府防控政策提供智库建议,并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凭借“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机制,团队深度参与推动了广州华南生物公司、广东大华农公司、广东永顺制药公司、温氏集团等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发展,为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 聚焦国家发展需要,尽心培育后起之秀

“国家”和“传承”是预防兽医学教师团队的育人关键词。

在人才培养中,团队格外重视引导学生聚焦国家发展和产业需求。通过创新团队协作育人模式,突破单一专业限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关注产业所需,思考研究方向。在日常中,老师们秉持“言传身教”原则,踏实做人、严谨治学,让更多后起之秀传承团队发展的接力棒。

“老师们既是科研中的严师,又是生活上的益友,总能在我们碰到问题时给予指导和信心,鼓励大家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服务。”团队现任负责人亓文宝教授说,自己受辛朝安、廖明、张桂红、任涛、陈金顶、郭霄峰等老师的影响很深,“老师们总是能全力支持每一个人的发展,大家的发展也成就了整个团队的发展。”

对于未来,团队的目标很明确:“希望可以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服务社会的工作中全力以赴,在新时代继续为国家建功立业,将至诚报国、勇于担当的团队精神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农业工程教师团队:

立德树人,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始于1958年成立的农业机械化教研室。农业工程教师团队负责人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以“院士领衔、科研领跑、育才领先”为特色,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为实现农机强国梦不懈奋斗。

2022年,农业工程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目前,团队成员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2人,“全国农机十佳教师/最美农机教师”5人,多人获华南农业大学“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 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农机科研国际领先

团队面向国家农业工程重大需求,潜心研究,开拓创新,突破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导航以及岭南特色农业装备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创建了世界上首个水稻无人农场。

团队主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多项科技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30多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成效显著。目前,团队已在全国15个省份启动了超30个无人农场建设,为解决“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提供了重要途径。

同时,团队坚持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宗旨,深入全国26个省市推广水稻精量直播技术,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广泛宣传农机新技术;主动参与战略咨询研究,为政府出谋划策。

• 立德树人,潜心教学,培养农业工程创新人才

罗锡文院士常说 :“如何培养更多的年轻人献身于农机事业,使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作为农机教育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在罗锡文院士带领下,数十年来,团队不仅躬身深入田间地头做科研,更以培养农业工程学科创新人才为己任,在农机教学领域深耕创新。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国家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和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罗锡文主讲了10多门有关农业机械的课程,不断探索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 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近年来,团队主持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优秀教材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在实践教学上,团队指导的学生团队屡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类赛事大奖,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智能农机装备创新大赛全国特等奖,连续5年获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优胜杯。近年来, 团队坚持指导学生参加“三下乡”暑期实践,助力农业复产,获评广东省“三下乡”优秀团队。

未来,团队将继续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开拓创新、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目标,凝心聚力、精诚团结、共促农业工程发展。

水稻发育与基因工程教师团队:

薪火相传,书写“一门三院士”佳话



从“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院士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卢永根院士再到刘耀光院士,水稻发育与基因工程教师团队历经薪火传承,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佳话。一直以来,团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用“热心、爱心和耐心”引导青年成长成才,为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2023 年,水稻发育与基因工程教师团队上榜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不仅是华农教师团队连续三次获此殊荣,更是学校作物学学科建设的又一成果。

• 立足农业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亮点纷呈

团队长期围绕稻种资源保护与利用、杂交稻杂种优势利用等关键性状开展研究,成功揭示了水稻发育、育性调控、光合效率等分子遗传的基础科学问题,并开发了一系列生物育种技术,为我国科学研究和种质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其中,团队开发的基因编辑系统面向国内外同行无偿开放,已被全球1000多个实验室使用,极大降低了基因编辑这一前沿技术的应用门槛。


团队还在继承发展“丁氏稻种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稻种资源圃,保存了一批具有明显特色的野生稻资源,为国内研究机构和育种单位无偿提供了12000多份次的资源。


•  丁颖精神生生不息,师德师风薪火相传

团队以建设教育强国为己任,坚持科教育人理念,用“热心、爱心和耐心”引导青年成长成才。负责人刘耀光院士曾获“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带领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

团队成员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等荣誉。依托团队的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支部,指导的研究生党支部成功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指导的学生在国际、国家级大型科技竞赛中荣获多个奖项。
图片
刘耀光院士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刘耀光院士一直坚持:三尺讲台育人才,无论任何头衔,首先要做好教师这个本分,要做好教学。头发已经花白的他,仍亲身到教室为本科生上课。

“院士这么厉害的人物,就站在我们面前跟我们面对面的交流,向我们讲述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听院士上课,也会激励我们自己向榜样看齐。”听过刘耀光院士讲授《生物育种保障粮食安全》课程,2022级新农学创新班的本科生古峻玮说。

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扬丁颖精神,讲求奉献,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教学做好接力传承,引导一线教师投入教学科研,为农业强国建设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近年来,华农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
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部署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的
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

涌现一批先进典型

育人为先,心系家国
教育家精神在代代华农人的奋斗中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
向全体教育工作者致敬!